首页 > 趣闻新解说 > 正文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趣闻新解说 | 2022年02月15日13:13:30 | 阅读:294 | 评论:0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出自宋代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意思是“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景,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景中了。朱敦儒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借悲风吹泪到扬州去,这表现了词人对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本文标题:“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本文链接:http://www.hfmap.cn/16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章是 HF网 的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本文章!

  • 文章

    1909篇

  • 评论

    2999条

  • 用户

    3位